【博雅讲堂104讲】张福贵教授谈“小鲁迅”与“大鲁迅”

发布时间:2025-10-24 作者:师童;摄影:孙千惠 审核:刘清 发布:宋杰 浏览次数:10

     10月23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做客博雅讲堂第104讲,做题为《“小鲁迅”与“大鲁迅”》的学术报告。讲座由太阳集团tcy8722网站与荟萃学院联合主办,太阳集团tcy8722网站院长王学栋教授主持,文科建设处处长金玉洁、太阳集团tcy8722网站中文系主任沈壮娟教授及百余名师生参加讲座。

(王学栋院长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张福贵教授提出,人们对鲁迅的评价造成了两个不同的鲁迅形象,即“小鲁迅”和“大鲁迅”。探究鲁迅的思想文化价值,要弄清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看待人们对于“小鲁迅”形象的描绘,即对其思想、道德、性格、文化、政治立场的否定;二是如何看待“小鲁迅”背后的“鲁迅特质”以及与“大鲁迅”的关系。

(张福贵教授谈“小鲁迅”“大鲁迅”

 张福贵教授认为,“小鲁迅”就是从个体人格的角度出发,更多地看到鲁迅作为一个普通人可能具有的人性弱点。这种研究思路虽然能够增加鲁迅形象的人情味和现实感,但不可过分拘泥于此,更不能因为普遍的人性弱点否定鲁迅的价值。对鲁迅形象的思考和研究还应当在“小鲁迅”形象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大鲁迅”的意义,从中国社会和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层面思考鲁迅的历史文化价值。张福贵教授指出,鲁迅本身就是一个无比丰富和复杂的世界,鲁迅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存在于中国当代历史和几代人的思想之中,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继续影响我们。

(讲座现场)

 互动交流环节中,张福贵教授就“传统文化与鲁迅的文化选择”“鲁迅杂文的言论空间开创”“网络时代鲁迅的文化意义”等问题与师生展开深入交流,并以此阐发对鲁迅研究、AI时代文学研究的独到见解。

 张福贵,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教学名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教育部新文科专家工作组成员、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专家委员会成员。担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副会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