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纸媒报道我院“漂有所依”志愿服务队: 用青年的温度焐热异乡老人的心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张可 王建侨 审核:陈熙 发布:杨倩 浏览次数:10

青春热血、服务社会,多年来我院学生志愿者用实际行动传递温暖与爱心。近日,《中国教育报》以“用青年的温度焐热异乡老人的心”为题报道“漂有所依”志愿服务队帮助“老漂族”适应城市生活、融入社区环境的暖心故事——

做早餐、送外孙、接送上学、采购食品……这是青岛市隐珠山社区居民辛九竹一天的行程表。3年前,辛九竹的小外孙出生,自此她便会每年来青岛几个月,帮着一起照顾孩子。“说实话,大城市的生活不太适应,但是我想尽自己能力帮闺女他们分担一下。”辛九竹说。

这些为支持儿女事业、照顾第三代而背井离乡,来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老年人,常陷“异乡难融”的窘迫,被称为“老漂族”。自2022年开始,太阳集团tcy8722网站“漂有所依”志愿服务队的学生们便聚焦这一群体,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现状和需求,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融入社区环境。前不久,服务队走进4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开展防诈骗普及、普通话提升、艺术疗养等活动,走访了20余个家庭,帮助他们在新环境里慢慢扎根、融入。

在青岛市隐珠山社区的反诈宣讲会上,该校法学专业学生贺小凡声情并茂地为老人们讲述不法分子“冒充公检法诈骗”的套路。坐在第一排的王秀兰几乎每周都会来参加宣讲会,她说:“我上周接到一个电话,说我涉嫌洗钱。多亏了这群孩子的反诈宣传活动,我及时将相关情况报给了警察,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被诈骗的风险,语言不通和智能鸿沟也是摆在部分“老漂族”面前的一道难关。来自河南的韩西文今年刚刚来到孩子生活的城市,他说,最怕去医院时听不懂导诊的话语。

“他们缺少的并不仅仅是安全知识,更多的是被这座城市接纳的感觉。”志愿者刘佳怡在街头访谈结束后有感而发。为此,在后续开展的活动当中,志愿者们专门编写了“生活常用小知识”“方言—普通话对照表”等,配上拼音和方言的谐音,打印成巴掌大小的卡片,方便老人随时查看。

3年来,从最初单一的普法宣讲到如今形成“防诈普及+普通话提升+文化陪伴”立体服务模式,从3名创始队员的摸索到20余名跨专业队员的接力,志愿服务队的足迹从山东延伸至河北、新疆、内蒙古、河南,累计服务超1000人次“老漂族”。

“我们认为最动人的不是服务了多少人,而是看着老人从‘不敢问’到‘主动聊’,从‘异乡客’到‘社区人’。”指导教师杨倩说,“我们做的,就是用青年的温度焐热他们的心。未来我们想把‘方言—普通话对照表’做成有声版,让更多省份的老人能感知有‘家乡味’的帮助,让每个背井离乡的身影,都能在城市里找到稳稳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