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民族团结教育,感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文化,我校同心筑梦实践队西藏支队走进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西藏博物馆,开展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实践研学活动,在历史与民俗的交融中厚植团结情怀。
7月15日,实践队首先来到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重点了解非遗传承中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生动实践。展厅内,藏戏表演中吸收的多民族艺术表现形式、藏族传统编织工艺与内地刺绣技法结合的手工艺品、各民族传承人共同整理的非遗文献、融合多民族饮食特点的传统美食制作技艺,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影像,清晰展现出西藏非遗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彼此赋能的鲜明特征。馆内19个展区陈列了西藏10个非遗大项、共91项“非遗”项目,其中包括3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51项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在格萨尔史诗展区,记录英雄传奇的唱本、说唱艺人的道具,搭配影像中震撼的史诗吟诵,展现出这部“东方荷马史诗”跨越千年的生命力;在藏装互动体验区,嵌入屏幕的藏装样式、搭配民族元素的虚拟试穿系统,结合影像里生动的藏装文化讲解,让科技赋能下的藏装独特魅力得以呈现,传递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温度。
7月16日,实践队走进西藏博物馆,展厅内的文物如时光拼图,拼凑出西藏与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往。从吐蕃时期的器物,到元明清见证汉藏联系的遗存,再到记录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实物,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互动的轨迹清晰可循。“文成公主进藏”展区的壁画与文献,生动还原了汉藏友好交往的场景,直观呈现出民族团结对西藏发展的深远意义。
解放农奴博物馆专馆是此次研学中极具冲击力的一站。这里展示了旧西藏“三大领主”残酷统治下,百万农奴被剥夺自由与尊严的苦难历史。1959年民主改革这一深刻社会变革,砸碎了封建农奴制的枷锁,让西藏人民翻身做主人,开启了与全国各民族携手奋进的新篇章。
实践队通过此次博物馆研学,从非遗文化的交融共生到历史长河中的民族互动,从科技赋能的文化传承到社会变革的历史跨越,多维度接触和了解了西藏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对民族团结的内涵有了更具体的认知。
参观展区 格桑亚卓摄
成员合影 格桑亚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