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辅导员说:用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培育更多的“学生匠”

发布时间:2025-05-30 作者: 审核: 发布:赵延升 浏览次数:10

探讨工匠精神,首先要明确“工匠”的内涵和外延。狭义上,“工匠”指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从业者,如制造业、实体产业人员。广义上,工匠精神不限于特定职业,指精通并擅长于自己职业领域的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工”字的解释是:“凡善其事,曰工”即拥有把事情做好的愿望的每个人都是匠人。因此,今日探讨的工匠精神是广义的,旨在传达给全社会各行各业从业者。称某人为匠人,并不限定其职业领域,只要全身心投入工作并做到极致,便可获得该尊称。学生若学习出色,可称“学生匠”;教师若教书育人卓越,可称“教书匠”,这种追求卓越的精神便是“工匠精神”。

而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具备上述精神的“学生匠”却越来越少。自我国高校扩张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增长,行业内部竞争愈发激烈,求得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殊为不易。

然而,就业难题并非仅能归因于逐年攀升的毕业生数量。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不足,甚至出现了“歪风邪气”,如:课堂抬头率越来越低,旷课率越来越高,甚至在考试中出现作弊等违纪行为,这都是导致其竞争力较差的重要因素。

而且大学阶段过分侧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在现代社会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大学生难免受到一些消极社会风气的侵蚀,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价值观。这些表现在求职过程中,即为过分关注物质利益、眼高手低、热衷于所谓“体面”职业等,从而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困境。

此外,大学生自身也应当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应该意识到工作不仅是为了获取物质利益,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在选择职业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和发展前景,避免盲目追求所谓的“体面”职业。

面对当今大学生所要解决的上述困境和问题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在“技精、德善、道美”三个维度之中的极致追求刚好可以起到对症下药的功效。

追求匠技之精

首先,追求匠技之精是中华传统工匠精神修养的的前提体现。匠技求精是工匠对于自己所从事的某种技艺或行业的精益求精以及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

当代大学生在涵养工匠精神时,首先要努力做到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和敬畏。如果所在专业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尤其低年级学生即便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去到自己所理想的专业,或者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无奈选择了不太适合自己的行业,那也要学会自我调节,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慢慢的改变和转化现状,努力做到“学一行、成一行,干一行、爱一行”,而不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

鲁班作为古代工艺领域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手工行业的祖师爷。据历史记载,鲁班其成果包括石磨、机封、木车、钩强、飞雀和云梯。此外,还有一些民间传说中的发明,虽然没有明确历史记载,但被广泛传播和传承。这些发明包括曲尺、墨斗、刨子等,它们在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和军事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展示了鲁班出色的创造力和智慧。即使鲁班如此的优秀,但在发明机封时,因为触动了贵族的利益,遭到“公肩假”之流的疯狂反对,也遭受了辱骂、攻击,这些“反动派”不仅强迫当政者禁用鲁班的发明,还对鲁班施以排挤、打压、抹黑的卑劣手段。但是就算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鲁班也没有放弃自身的发展,而是积极去到其他国家,继续从事自己的发明和创作,找寻自己的发展之路。

当代“事事不如意”的大学生们应当学习鲁班这类匠人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自然会有“用武之地”。

向往匠德之善

其次,向往匠德之善是中华传统工匠精神伦理维度的体现。匠德向善,是指工匠在从事某项技术或职业时不光要在技艺层面追求卓越,还要在道德修养上首先做到不仅仅是为了追名逐利而去从事一项职业,要养成正确的名利观。

与鲁班同时且其名的另一位巨匠墨子就是匠德向善的典型代表。他在手工技艺和发明创造的方面与鲁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不仅如此,他还开创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代表工匠阶层的哲学学派——墨家。而墨家秉持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丧、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理念无不是匠德向善的具体表现。尤其是其中的“非攻”与“兼爱”原则,在“墨子救宋”的典故之中,得到了最精彩的直观展现。且该典故中的墨子还与鲁班构成矛盾,因为鲁班为楚国发明先进攻城武器欲攻宋,而墨子孤身赴楚,成功阻止战争。墨子以辩才和守城器械模型击败鲁班和楚王,揭示了战争必败的道理,解救宋民,挽救楚军。该典故展现了鲁班与墨子在道德境界上的天壤之别。鲁班虽有爱心,但受名利诱惑助楚攻宋,则实为小器之举。墨子则心系天下,积极提倡兼爱非攻,无私奉献,展现工匠精神的崇高。鲁班之徒虽技艺高超但在名利观上有所局限,墨子及其团体的“摩顶放踵,兼爱天下”则展现了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工匠精神的道德典范,无私奉献精神值得最高赞扬。

落实到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来看,墨子所代表的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匠德向善”之维,再一次彰显了在才德关系之中,德是第一位的,亦是个人立身之根本。当代大学生要想在未来职场中大有作为,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以外,还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涵养自己的奉献意识和精神,奉献亦是收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周恩来总理在少年时期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终身为此努力。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先生的毕生愿望之一,通过毕生的努力先生最终实现了他的禾下乘凉梦。

只有拥有牺牲奉献精神的劳动者,才能为自己的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鼓舞自己不断进取。

崇尚匠道之美

最后,崇尚匠道之美是中华传统工匠精神审美维度的体现。除了前文所述的鲁班、墨子的工匠精神以外,还存在一种不仅汲取了两者优点,更避免了各自不足的独特的工匠精神。从技艺上讲,它超越鲁班的追名逐利,显得超然淡泊;从道德上讲,虽不及墨家高尚,但避免了过度艰苦与沉重,为个体实现人生价值亦提供了良善的途径。这种工匠精神不仅可以让人在安宁满足中度过充实的一生,而且还揭示了技艺所承载的劳动创造性之美的规律。这便是道家《庄子》所倡导的“进技于道,与世同波”的中华传统工匠精神。

在《庄子•田子方》中的“解衣般礴”典故里,就展现了“真画者”的与众不同气质。这位真画者对待画画的态度十分自然,不像其他画者那样紧张拘束。他视画画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不受外界影响,无欲则刚。即使因画作得罪国君,也不会在意,因为他认为生命因画而生,若因画而死也是死得其所。

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每个人都需要像“真画者”那样找到自己所专属的劳动,并将其视为生命的本质,才能从被异化的“劳动之兽”升华为“创造之人”。劳动定义了人类本质和个体本质,只有将职业视作生命、本质、信仰与存在方式,才能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与自身价值,并进入审美的境界。将职业理想定位于创造性劳动的审美境界,不仅追求理想,更是对人性的完成,使人更像“人”。

审美层面是工匠精神培育的终极旨归,通过美育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将工匠精神付诸实践,以及端正大学生的劳动态度,促进大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审美体验,真正做到不受外界所干扰,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学习本身而着迷,从而推动大学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大国工匠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与栋梁,其地位与重要性不容忽视。工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品质。这一精神深刻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基石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和时代挑战的有力回应,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内在精神的生动彰显。它不仅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风雨无阻、勇敢前进道路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持续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