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劳动教育理念、弘扬劳动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劳动价值、传承非遗技艺,5月18日上午,法学2403团支部成员前往青岛琦飞船舶制造公司开展“劳动淬炼・榫卯成舟”主题团日活动。此次活动邀请琅琊木船传承人王暖叶先生,为学生们介绍传统造船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青岛琦飞船舶制造公司位于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长阡地村,多年来致力于船舶制造与修理,在业内拥有良好口碑。王暖叶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时也是琅琊木船手工制造的第四代传承人,曾荣获西海岸新区首届“琅琊工匠”、2024年度“身边人物”等荣誉称号。他深耕传统造船技艺三十余载,以精湛工艺和匠心坚守推动非遗技艺焕发新生。
活动当天,王暖叶热情接待了法学2403团支部的学生们。他带领学生们深入船舶制造车间,系统讲解木船从选材、设计到组装的二十余道工序,并现场演示了传统造船技艺中的关键技术——捻缝防水工艺。王暖叶向学生们示范规范动作,将麻绳用斧头和錾子锤进船体木板之间的缝隙,再用艌料确保缝隙被完全填满,法学2403团支部成员在专业指导下动手尝试,麻绳的粗粝与斧头的沉重让许多人体会到传统工艺的艰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操作却需要全身协调发力,稍有偏差便需返工。”团支部成员亓连洁感慨道。
在参观过程中,团支部成员对传统造船技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就工艺细节、创新发展等问题向王暖叶请教。王暖叶针对学生们的问题耐心解答,并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探索历程。“机械化虽能提高效率,但手工的温度和匠心不可替代。”他鼓励青年学子以法律专业为依托,为非遗保护提供智力支持。他强调,做船如做人,不能有丝毫偷工减料,只有用心打造,才能让木船经得起风浪的考验。这种严谨的态度和工匠精神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学生。
回到学校后,团支部成员们满怀热情,在教室开展了手工拼木船模型的活动。学生们分组参与船模拼装,亲手体验木料打磨、部件拼接等基础工序。成员们反复调整砂纸角度打磨至光滑无毛刺,确保榫头严丝合缝。面对复杂的榫卯结构,团队通过分工协作,齐心协力组装,历时两小时,两艘精巧的木船模型最终成型。团支部成员陈晓璐表示:“亲手完成模型后,才真正理解‘匠心’二字的重量。”
法学2403团支部团支书高译文表示,本次活动以‘榫卯’为纽带,将劳动实践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不仅让团支部成员近距离感受到了传统造船技艺的魅力,也让成员们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激励学生在未来以专业所长守护文化根脉。
通过此次团日活动,法学2403团支部成员们不仅对劳动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更增强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未来,该团支部还将继续组织更多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学生们全面成长。
王暖叶先生介绍造船 李欣悦摄
支部成员参与造船实践 张耀中摄
支部成员制作船模 李欣悦摄
合照 李欣悦摄